科技創新委員會
盛夏的蘇州金雞湖畔,因一場科技盛會而沸騰。7月30日,2025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下稱“智博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落下帷幕。
這場為期三天的展會共有150多家科技企業參展,圍繞AI+制造、AI+醫療、AI+交通、AI+教育等重點應用場景,在具身智能、低空經濟、大模型等細分賽道展出產品1000余件, 21家企業共發布30多款新品,8場主題交流會火熱舉辦,10場“AI大講堂”直擊人工智能各類熱點話題,精心安排的各類供需對接,以專題交流、圓桌討論等形式貫穿于整個智博會,為企業提供豐富的技術合作與市場合作機遇。
“黑科技空間站”匯聚高新科技產品,集展示與售賣于一體,吸引現場觀眾2萬人,展會直播吸引在線觀看超7萬人,大家懷揣著對科技的熱愛與期待,共同見證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蘇州工業園區日新月異的創新成就。
開幕式上,知名學者、行業專家以及企業界人士圍繞腦科學與AI的融合創新、生成式AI、AI助力科研范式變革等重大議題先后發表真知灼見,大會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年度報告》等重磅報告,一批人工智能科技領軍人才落戶項目獲授牌,創新創業大賽的優勝選手和第二屆“祖沖之獎”人工智能前沿創新獎的獲得者受到隆重表彰。
堅持應用特色 贏得嘉賓點贊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王江平對智博會聚焦“應用”的特色給予高度評價。他在開幕式上指出,本次博覽會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這正是其亮點所在,對促進AI賦能千行百業意義重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對本屆智博會首次設立中國新加坡人工智能聯合展臺,集中展示了兩國在AI+生命科學、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一些初步的合作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這種改革開放、互利共贏的模式,是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必由之路。
專家們指出,從本屆智博會在主題交流、企業的展品和發布的新品等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技術的跨界融合創新,已成為推動各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例如人工智能與生物科技攜手共進,促使精準醫療實現質的飛躍,量子計算和材料科學相互協同,為新能源開發以及芯片技術突破提供有力支撐。
擴大生態合作 鏈動全球資源
為進一步加強和推動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深度融合,本屆智博會聯合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打造“長三角智造雙城匯”活動,以供需對接為紐帶,以問題為導向,通過雙城聯動,深化交流互動。來自園區的華興源創、信達生物、九識智能等6家領軍企業前往上海WAIC集中發布16項人工智能技術需求,多家AI技術大廠、解決方案商與企業深入接洽,并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SISPARK(蘇州國際科技園)董事長、總裁張峰表示,“通過雙城聯動,既為蘇州企業提供向全球展示需求的舞臺,助力對接上游產業資源;又強化上海技術賦能與蘇州制造優勢的互補效應,促進AI+制造深度融合。”
夯實AI基石,拓展應用邊界
2025智博會上,新品與黑科技展區覆蓋具身智能、低空經濟、智慧醫療、智能制造、辦公教育等多個細分賽道,集中呈現了AI技術創新前沿趨勢。
具身智能機器人成為焦點,如通用仿人形機器人R1 Pro融合視覺語言與動作大模型,實現0.1秒閉環決策;低空經濟領域,星邏智能的無人機光伏清潔系統實現“打飛的”作業,破解荒漠光伏維護難題;醫療領域,遠也科技肌肉外甲突破傳統康復模式,推動主動訓練轉型;消費端,AI珍珠耳夾耳機、智能臺球直播系統等黑科技產品實現即看即買,加速技術成果向新型消費市場滲透。
從AI技術的前沿成果到產業發展趨勢,本屆智博會為行業交流、技術突破創新合作搭建橋梁,共繪AI賦能千行百業的新圖景。
本屆智博會展示的創新成果贏得了媒體高度關注。截至發稿前,40余家重量級媒體為2025智博會發表近200篇報道,其中,新華社及其旗下平臺發稿瀏覽量近600萬。《人民日報》全景介紹智博會盛況,全面呈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趨勢;央廣網發表文章《滬蘇聯動再升級 奏響長三角國企數智化轉型的雙城樂章》,聚焦滬蘇兩地持續深化交流合作,攜手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數智化產業生態,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各重量級媒體全面關注智博會各個環節,包括央廣網以《2025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集聚青年智慧 共繪AI新圖景》為題、《科技日報》以《聚焦AI協同創新 青年科技人才在蘇州展開交流》為題,報道了“青年科學家·人工智能領域的新銳力量”交流會;新華網、中國網、新華財經等媒體點贊蘇州工業園區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發展水平,通過智博會鏈動全球科創資源、優化產業創新生態的重要平臺,進一步構建起面向未來的產業競爭力。
作為中國四大人工智能綜合性展會之一,智博會在蘇州工業園區誕生、發展,鏈接全球科創資源,優化產業創新生態,成為展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成果和學術交流、產業交流的重要窗口。智博會主辦方表示:期待明年再次攜手相聚,再展創新風采,共同創造人工智能產業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