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聚焦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重點領域,明確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階段目標,致力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重塑人類生產生活范式。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蘇州工業園區經過多年深耕,正以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創新生態,成為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重要承載區和應用示范高地。截至2024年底,園區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集聚相關企業超1800家,產值突破1100億元,累計上市企業達20家。在這片創新熱土上,“人工智能+”正加速與制造、科研、政務等各個領域深度融合,賦能百業煥新,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千億級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步入蘇州國際科技園旗下載體——人工智能產業園,科技感與未來感撲面而來。實驗室里,研發人員正對新一代算法進行測試,屏幕上實時顯示代碼執行和圖像識別結果;園區內,無人駕駛車輛安靜地穿梭往來,智能機器人正在執行巡檢任務,處處彰顯著科技應用的深度融入,展現出產業發展的生動圖景。
自2017年率先布局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以來,園區從無到有,建設完善從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生態,成為人工智能的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地和產業集聚地。目前,園區重點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工業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等賽道,不斷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初步打造了千億級產業集群。
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深度應用,離不開企業與創新生態的集聚效應。為更好地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加速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進程,園區在項目招引、人才引進兩方面協同發力,持續構建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今年以來,園區累計招引“人工智能+”相關項目超200個,涵蓋AI芯片、AR/VR等前沿領域,包括仁寶電腦、奇點光子、星宇智能等一批具有產業帶動力的重點項目,進一步強化園區人工智能產業鏈的完整性與應用深度。在人才集聚方面,園區已匯聚人工智能領域人才超千位;今年,園區共有16個人工智能人才項目獲評蘇州領軍,并通過金雞湖科技領軍人才評審吸引來自全球的149個人工智能項目。
打造“AI+”融合創新高地
“嗨,奧迪,幫我把駕駛位調成按摩模式,空調設為22℃。”接收到指令后,一汽奧迪Q6L e-tron搭載的語音助手迅速回應:“座位已調整,空調已開啟。”在人工智能賦能下,思必馳為奧迪打造的全鏈路語音交互系統,實現多維度功能創新,從喚醒響應、對話問答到指令執行,均實現了效率與體驗的突破,讓語音助手能“聽懂”用戶的語言。
作為大模型對話式人工智能平臺型企業,思必馳當前正處在將前沿人工智能技術與垂直行業深度賦能緊密結合的快速發展階段。在智能汽車、智能IoT、會議辦公等領域,思必馳通過將全鏈路智能語音對話技術、人工智能語音芯片、對話式語言大模型等轉化為產品和服務,滿足全球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目前,思必馳在對話式人工智能全鏈路方面具有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工程系統研發能力,并且還在持續加大對基礎技術創新與核心產品能力升級的研發投入。《意見》的發布,將推動人工智能由‘技術探索’邁向‘價值創造’,我們將在‘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消費提質等方面持續發力,更好地推動前沿AI技術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思必馳董秘龍夢竹說。
思必馳以“人工智能+”助力發展的具體場景,正是園區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各領域深度融合的一道縮影。近年來,園區積極發揮實體經濟基礎優勢,圍繞制造、科研、政務、金融、教育、文旅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創新,打造典型應用場景,其中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典型案例”1項、工信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1項、蘇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典型場景案例3項,均位列全市第一。
作為制造業發展高地,近年來,園區還積極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塑造了以數據驅動和創新引領為核心的新型工業生態。在“AI+制造”領域,園區積極推動工業企業AI賦能,涌現出博世汽車、威達智科技、友達智匯、華星光電等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其中,博世汽車打造柔性產線智能排產系統,利用數字孿生與AI遺傳算法優化生產流程;威達智科技開發AI+半導體高空自動化輸送線,實現物料智能化運輸;友達智匯研發MEGAEPMS設備管理系統,利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預測設備故障,實現預防性維護,提高生產效率;華星光電打造設備健康度管理平臺,利用AI模型偵測指標突變,減少設備宕機時間。
在人們更為熟悉的城市治理等領域,“人工智能+”同樣帶來滿滿的驚喜。在蘇州國際科技園,一架無人機正在“工作”中——所過之處,畫面被實時傳送給工作人員,短短30分鐘,一幢百米高樓就完成了“CT掃描”,哪里連接件異常、哪里玻璃破損,都一一呈現在“體檢報告”中。
這一智慧場景,正是蘇州加乘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城市空中治理解決方案之一,也是國內“基于無人機場AI房屋檢測”行業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項目。自2020年落子園區以來,加乘科技深耕“低空經濟+AI大模型”垂直領域,注重技術和產品自研,其自主打造的“智慧機場低空一站式應用服務平臺”廣泛應用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低空交通誘導、商業動態巡邏、低空配送、城市建筑物體檢等多個場景。
擘畫人工智能發展新藍圖
作為“人工智能+”行動的重要陣地,園區正以清晰的發展路徑,勾勒出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以《意見》的發布為指引,園區將進一步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科研、政務、醫療、文旅、教育、交通等領域的融合創新,開展政策研究與制定、項目招引、技術攻關、場景打造、人才集聚、載體建設、金融賦能、生態營造等重點任務,打造可復制推廣、產業帶動性強的典型應用,探索形成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千行百業的新路徑、新模式。”園區科創委數字創新處副處長左致瑋說。
依托不同的載體,人工智能的產業活力仍在持續迸發。目前,園區共有8個人工智能產業載體在建,累計建設載體24個,包括中新具身智能產業園、中新綠色數碼港、獨墅湖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同時,南岸新地、蘇州國際數據港還成功獲評蘇州市首批AI青年創業園,這些載體將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質的配套服務,助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此外,園區還積極開展各類生態活動,舉辦各類供需對接會、政策宣貫會、企業座談會、投融資路演、主題講座、人才實訓等活動,打造合作交流平臺,助推場景對接和市場推廣。
園區還印發《蘇州工業園區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立足區域實際,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建設為引領,形成以制造、科研、政務為重點,醫療、文旅、金融、教育、環保等領域為示范的“3+N”人工智能應用體系,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高地。力爭到2027年,集聚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2100家,產業規模超1400億元,新增人才團隊300個,培育形成不少于50個可復制推廣的典型應用場景,涌現出一批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商業化成果。
通過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強化平臺支撐、深化場景開放,園區正逐步構建起“項目-人才-平臺-場景”深度融合、環環相扣的AI產業生態體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的多層次企業梯隊。隨著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實施,園區這片創新熱土也將加速融入全球AI創新與合作網絡,持續擘畫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藍圖。
編輯 嚴春霞
202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