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休眠”躲藥怎么辦?這一全球行業難題的解決方案,未來有望在蘇州獨墅湖畔落地。
最近,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洪宇植教授團隊傳出好消息:針對常見持留菌這一導致慢性感染反復發作、耐藥性加劇的元兇,其研發的復方安泰普啉作為全球首個常見持留菌抗生素產品,已完成實驗室開發,預計明年8月前完成臨床前研究,申請臨床試驗。
洪宇植介紹,在人類與細菌漫長的對抗史中,抗生素是最有力的武器。然而,細菌也在不斷進化。面對常規抗生素,敏感菌通常被迅速消滅,持留菌卻能進入內源靜息狀態,代謝活動宛如按下暫停鍵,導致現有抗生素難以發揮作用。目前,全球每年約有500萬人因抗生素耐藥面臨無藥可醫的絕境,慢性感染因持留菌反復遷延讓患者苦不堪言。也正因此,安泰普啉項目的意義不言而喻。
為了幫助這一研究成果更快走向市場、惠及患者,去年底,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慧湖領創計劃”向洪宇植的創業企業諾海醫康(蘇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伸出橄欖枝。通過申報和答辯后,團隊順利拿到了項目啟動資金、實驗室場地、政務輔導、創投等一系列資源支持,即將落戶在位于科教創新區的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
獨墅湖科教創新區是蘇州創新資源最集中、創新要素最完備、創新動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里集聚了33所知名高校(研究院)、15家“國家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高頻產出;這里同時還有數千家創新企業,對科技成果需求迫切。如何將這兩種優勢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生產力?科教創新區的探索從未停止。
2024年,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設立“慧湖小領軍”項目,包含“慧湖領創計劃、慧湖優創計劃、慧湖青創計劃”三項創業扶持計劃。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領軍人才項目的輕量化版本,“慧湖小領軍”參照園區科技領軍人才項目的評選標準并適當進行簡化,面向園區范圍內的院校(含校本部)在職教授、科研團隊以及在校研究生或畢業五年內的研究生校友等群體,直面創新“最初一公里”。
在蘇州工業園區層面已有體系化扶持政策的情況下,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作為園區的一個功能區,為什么還會考慮在區域層面再設立一個輕量化版本?對此,蘇州獨墅湖創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孫娟說:“我們希望用這一政策‘扮演’好高校初創型項目的第一個‘買單人’。”
在孫娟看來,“慧湖小領軍”的設立,并非園區政策的復制和降級,而是服務的延伸和升級。有了“慧湖小領軍”,科教創新區能夠更充分地發揮政策主動性,根據轄區產業發展方向和企業實際需求,在龐大的高校科技成果庫中,快速“鎖定”具備轉化條件的技術,精準給予“滴灌”服務,從源頭上建立起互動機制,讓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被看見”。
對于高校師生團隊而言,“被看見”的概率更高了,申報的難度降低了,但獲取的服務內容不僅充實,還照顧到個性化需求。當高校團隊邁出第一步,協助完善項目架構;當產品有了雛形,鏈接資源做“小試”;當項目需要融資,幫忙找投資人;當員工面臨居住難題,提供房租補貼等優惠政策……科教創新區立足轄區內的園區青年創新創業“一港十基地”等載體,依托獨墅湖青年創新創業港服務團隊,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服務環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設立一年來,“慧湖小領軍”成效顯著:15個上榜的高校項目中,8個在半年內成立了公司,2個獲評園區科技領軍人才項目。
第一個“買單人”的示范作用也正在顯現。洪宇植團隊獲得“慧湖領創計劃”一攬子扶持政策后,又有幾家風投主動找上門來,提出希望能深度參與安泰普啉的后續研發與產業化。
當然,作為一個涉及多維主體、多重環節的復雜性系統工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這條路上還有很多亟待清除的困難和障礙。近年來,科教創新區攜手高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各方,共同推動各項突破性舉措落地,讓高校的智慧源泉匯入產業的浩瀚海洋。
今年,“慧湖小領軍”推出2025版,在此前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升級,將“慧湖領創計劃”人才申報對象從全日制研究生放寬至非全日制研究生,擴大扶持范圍。
蘇州大學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專利確權問題,發布行動方案主動“讓利”,將職務發明成果的知識產權份額向研發團隊傾斜,掃除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障礙,讓科研人員從“為單位做轉化”變成“為自己創價值”。
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蘇州)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風險問題,推出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全過程風險保障綜合險“園研保”,聯合保險公司為轉化項目投保,減少科研人員和企業的后顧之憂。
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教創新區將以“慧湖小領軍”計劃為紐帶,持續構建“育苗—強干—成林”全鏈條培育體系,貫通創新思維孵化、技術攻關轉化、產業應用落地的全周期通道,讓高校的智力資源與市場的需求脈搏同頻共振,打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
本報記者 孟旭
《新華日報》2025年9月5日第20版